子夜时分,一阵刺耳的警报声划破北部湾港的宁静,多个码头瞬间火光冲天,一场实战背景下的军地联合演练拉开帷幕。
“军港遭敌袭击受损。”数艘返港补给的舰船紧急调转航向,驶向就近的备用码头。面对突如其来的保障任务,数公里外的军地联合指挥所里谢亮瞪大布满血丝的双眼紧盯态势大屏,沉着冷静地应对着突发情况,相关需求保障计划精确分送到各保障单元,“敌”无人机抵近袭扰被成功处置,油、水、气迅速补充到舰船“体内”。天际露白,装满弹药、油料等物资器材的舰船再次起航,谢亮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谢亮,广西军区某部军官。这些年,他聚焦部队转型发展、训练转型升级和岗位转型变化,一心谋战、潜心研战、用心练战,多次出色完成重大军事行动和演习任务,1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2025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他被中央宣传部、政治工作部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在今年聚焦“铸牢政治忠诚、打好攻坚之战”深化教ballbet贝博育实践活动中,谢亮砺志攻坚的故事成为激励所在单位官兵投身强军实践的生动教材。
镜头摇回。2000年9月,谢亮高分考入国防科技大学,成为全军首批“4+1”基础合训学员。入学不久,踌躇满志的谢亮接连遭遇“滑铁卢”:第一次训练考核,自动步枪精度射击5发25环、5公里越野勉强及格;第一次期中考试,多门课程刚达到良好……这让从小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的谢亮承受很大的压力。
“如果连基础课目和体能训练都不能达标,怎能成为未来战场上的指挥员?”从那时起,谢亮开始奋起直追、愈挫愈勇!体能曾是谢亮的弱项,他找到军体教员制定减脂增肌训练计划,开启“疯狂”训练模式,从80多公斤的“小胖子”练成体能全优的“军体达人”。
强者的战无不胜,是因为自己的坚不可摧。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让还是大三学员的谢亮有了被猛击一掌的感觉,他认为基于信息化条件的现代战争离自己很近。只有拿到信息化领域的“入场券”,才能迈入现代战争的“新门槛”。当时,学习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谢亮把计算机编程列入第一选修课。“‘4+1’基础合训学员第一任职岗位是排长,学编程还不如练体能。”面对新课程,有的学员选择了回避。
“随着军事设备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学不好计算机语言预示着将被淘汰。”面对别人的不理解,谢亮暗自下定决心向困难发起挑战,白天钻进图书室,晚上泡在机房。
0与1的枯燥组合,却是他努力向成为“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迈出的坚实一步。无数次堆砌、无数次推倒,无数次失败、无数次重来。谢亮凭着一股钻劲韧劲,成为全队第一批独立完成计算机汇编语言“结课作业”的学员。正是这份精武强能的执着追求,使他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学员”。
2004年,谢亮完成基础教育后来到原南昌陆军学院接受步兵指挥专业任职教育培训。
这是让谢亮刻骨铭心的毕业季。那年初夏时节,赣中腹地,一年一度的毕业综合演练悄然打响。谢亮和战友们长途机动至野外陌生地域,面对逼真的“战场”、层出不穷的“敌情”,谢亮冷静研判,不坐等敌情通报,主动收集处理侦察信息,指挥分队先“敌”展开反击扭转战局,在演兵场上交出了一份圆满的“毕业答卷”。
毕业后一纸命令,谢亮站在了军旅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被分配到了广西军区某边防团。从赣江之滨到边陲小镇,从繁华都市到边关要隘,1400公里的行程,谢亮乘火车、换汽车、搭三轮,一路风尘,站在群山环绕、略显陈旧的营门前时,现实与心中的边防让他有些许失落和疑惑。
这是一支经过战火洗礼的英雄连队。在执行边境军事冲突任务中,连队官兵誓死坚守阵地,“宁愿上前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打退敌人从加强营到团级规模的16次进攻,前沿阵地的班排成建制伤亡,但阵地始终未失,战后被所在军区授予“坚守英雄连”荣誉称号。
荣誉室里,面对满墙的证书锦旗、长长的烈士名录,谢亮心中的失落悄然消退,心中的问号被慢慢拉直。“苦地方,远地方,正是建功好地方”。他训练冲在前、工作干在前,还主动报名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基础科目比武竞赛并夺得名次。
攻坚路始终充满艰辛。3年后,已在团机关任参谋的谢亮又一次临危受命,担任老连队的连长。此时,这个昔日的功臣连全面建设却滑坡了,连续多年的军事训练一级单位的牌子也被摘掉。
连队党支部会上,谢亮拿出一份参战伤亡统计表:连长丘谭安重伤,指导员黄荣庆牺牲,副连长刘俊柱重伤,排长苏展华牺牲,代理排长尹风光牺牲、代理排长段玉生牺牲……高于平均两倍多的干部伤亡率背后,是连队干部身先士卒的模范表率,今天要想打翻身仗干部更要冲在最前头。
“平时不与战士同甘共苦,战场上谁与你赴汤蹈火?”谢亮的一番话点燃了大家迎难而上打翻身仗的斗志。那一年,连队受领某新课目试训任务,谢亮带领连队干部叫响“跟我练”的口号,新型装备带头学、训练难题带头解、险难课目带头练,组建干部班组展开攻关研练,总结形成的多项训法战法被推广运用,连队重新回到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行列。连队党支部以军事训练为抓手牵引带动全面建设,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次年被军师两级表彰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扎根边防、建设边防、奉献边防先进单位”。
“我去,那片防区我熟。”2010年初,广西军区组织首长机关到边境现地勘察,得知第一站是原单位方向,刚选调到军区机关任职的谢亮自告奋勇申请跟组锻炼。
谢亮确实有这个底气。连续两年在军区参谋业务比武中获奖,年纪轻轻就成长为参谋骨干。
“这里曾发生过什么战斗?”“敌人为什么把主攻方向选在这个不起眼的山头?”“民兵迫击炮分队的加入起到哪些作用?”……途中停车休整,军区领导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山头,抛出一连串问题,谢亮一时哑口无言。还没到达目的地,“考试”就已提前结束。
“优秀参谋人员贵在知全、难在知细、赢在知新。对边情、敌情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表不知其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指导作战就没有胜算。”领导的一番话让谢亮陷入了“本领恐慌”。
为熟记边境地区兵要地志,他把常用数据整理成小册子,利用会前饭后零散时间背记一遍;运用新配发的一体化指挥平台进行作战标图,有时为实现一个队标的快捷操作或准确定位,反复揣摩上百次,力求形成“肌肉记忆”。2年多时间,谢亮跑遍了全区的所有界碑、哨所和阵地,辖区所有界碑的坐标参数、分队担负的巡逻任务、争议地区的具置和面积,做到了“一口清”。
“铃……铃……”正午时分,作战值班室电话骤然响起,边境某地两国边民互指对方越界耕种,引发纠纷。“边境无小事,事事连政治”,谢亮随同分管领导火速前往处置。
赶到现地时,双方边民情绪激动、几近失控。谢亮跳下车一路冲向海拔近千米的山头,结合地形地貌、耕地走向,迅速在地图上标定争议地区,根据两国临时协议条款,准确判明对方越界耕种违法行为。经过双方交涉并达成协议,组织毁除越界耕种作物。谢亮发现一块面积不到1平方米的耕地新开荒痕迹明显,却不在毁除范围。感到蹊跷的他带着连队战士沿着山脊,一路找寻标识物。几经周折终于在一处齐腰深的灌木丛中找到被泥石淹埋的界物,最终毁除了那不到1平方米的越界耕种作物,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面积虽少,丢失一寸都是边防军人的莫大耻辱。”谢亮的话语掷地有声。
中流击水,勇进者胜。进入新时代,转型重塑、改革强军成为人民军队的最强音,而奋进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国防动员系统按新的试训伊始,谢亮的岗位能力素质考核综合成绩评定勉强达到优秀。与旧大纲相比,新大纲不仅对兵役登记、民兵军事训练、学生军训等国防动员平时业务工作进行全面规范,而且应战应急业务中国防动员要求得到全面加强。
“作为边防一线的作训参谋,不能只是综合评定优秀,必须项项优秀,这样守国门才有底气。”面对焕然一新的国防动员训练体系、科目表上密密麻麻的新增内容,谢亮一刻也不敢耽搁:白天处理完业务后,雷打不动挤出两个小时研读政策文件,重要条款用颜色记号笔标注,并逐一写下思考与批注。
为了对辖区国防动员工作有更立体的认知,谢亮深入多地走访重点企业、新兴行业,足迹遍布八桂大地14个地市,详细了解交通、物资、人力资源等潜力底数,建立了永远在线的“大脑数据库”。
“训练水平既看个体,更重全局。”谢亮还向军区党委提出军官能力强训、首长机关带训、军地联演合训“三步走”建议并被采纳,年底全区军官岗位能力素质考核优良率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他个人被评为“岗位建功优秀干部”。
军事设施安全是国防和军事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部队战斗力生成紧密相关,尤其是边海防军事设施保护更是事关边境安宁、事关国家稳定。
2019年,谢亮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军事设施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这些年,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边海防沿线的土地被广泛开发利用,一些过去偏居一隅的国防工程成为大众的近邻。一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一边是难以满足边境防卫需要的战备工事,如何寻找最大公约数成为摆在军地各级面前的“时代问号”。
“作战对手在变、作战样式在变,如果只是保守僵化地守护着老旧的水泥疙瘩,终究难为打赢现代战争提供可靠的依托。”谢亮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连同建议一并递交给军地有关部门。正是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所在单位报废了一批低价值掩体工事,并借地方经济开发的契机对一些老旧军事设施进行了修缮完备、扩能升级。
“给老旧军事设施赋予全新作战理念,真正跟上现代战争需求,这才是最好的保护。”谢亮如是说。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省军区系统的职能使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抓紧对现有战备和训练设施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是摆在各级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任务本可以交由他人承办,但谢亮没有当“甩手掌柜”。他说,加强信息化建设是省军区系统推动转型发展的基础工程,抓住机遇深度参与既是职责所系、更是保障打赢所需。
“跨界”难度可想而知。谢亮从不放弃任何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既然能克服思想上的畏惧,就不怕跨越专业上的鸿沟。受领任务后,谢亮和战友铆足劲儿边学边干,从精心拟制升级改造可行性报告,到打通各类设备通联“经脉”,再到协调多部门融合数据……他们用3个月时间突破技术难题,一年后实现流程再造、机制创新,两年内完成了全面升级,为提升军区援战保战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战争,从来不只是战时实力的比拼,更是平时攻坚的较量。”谈及参与重大任务经历,谢亮坦言每次都“压力山大”,但也收获颇丰:先后完成6项重大课题研究和重点项目建设,其中1项获全军性重要奖项,4项获战区级奖项。
2021年底,一纸命令将谢亮调到了沿海一线工作,也由此开启了他全新的奋斗征程。如何提升新时代边海防民兵分队应战应急能力、充分发挥援战保战效能?成为主管民兵建设的谢亮深思的问题。“向新兴领域拓展、向新质力量聚焦”,他在解锁民兵队伍转型发展的“密码”中开始又一轮攻坚。
为建设精干高效的新型民兵支援保障力量,谢亮提议筹建一支新质女民兵分队以此带动民兵新质力量建设。他紧盯“大数据、科技、工信”3大部门、“网信网监、广播电视、卫生健康”3类编兵行业领域、“移动、电信、联通”3个人才集聚地,逐个单位走访调研、逐人进行动员发动,吸收了直升机飞行员、快艇驾驶员、网络工程师、安全工程师、救生潜水员等一大批新型人才入队,同时采取预征预储、分级自购等方式为其筹措配备了一批新设备,一支新型民兵保障队伍成为应战应急的“拳头力量”。
这是女民兵连整组后第一次实兵演习。北部湾风高浪涌、电闪雷鸣,一艘渔船在距海岸线海里处“遇险”急需“救援”。女民兵连接到情况通报后,迅速出动快艇、无人机、直升机,展开立体式救援。过硬的指挥素养、专业素质、战斗作风令后方联合指挥所的军地领导为之点赞。
一个传统民兵分队的换羽新生,带动一支支后备新锐竞相涌现,辖区数十支民兵分队逐步成长为遂行支援保障任务的精干力量。翻开近年来民兵分队参与执行任务记录,谢亮眼里满是欣喜。
去年,多款新型装备相继配发。谢亮将训练场直接搬到海上,第一时间对接装备生产厂家了解相关情况,带领骨干梳理细化操作流程,编写出16种型号新装备操作手册和配套训练教案。
然而实训中,拿着沉甸甸的训练教材,民兵不经意的一句“看不太懂”给他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如何让民兵一看就能懂、照着就能做,一个基于“数智赋能”的训练转型思路在谢亮脑海中逐渐清晰。经过多轮论证,“海上模拟仿真训练系统”由想法逐渐落地为方案。随着民兵训练基地改造建设完工,一套集任务指挥、模拟训练、考核评估于一体的模拟仿真训练系统也投入使用,实现船不出海、兵不出门就能开展实装操作、实兵演练,有效解决了训练资源不足、场地承载能力有限等问题。
一次演习中,海上通联信号突然中断,关键信息传输戛然而止,让这次特情处置被判定为失败。
事后溯源,原来是通信装备的技术老旧兼容性差造成了这次“掉链子”。信息网络是作战指挥的“神经系统”,绝不能成为指挥贯通的“梗阻”。
谢亮开始钻研“动中通”技术。2个月后,一本30多页的装备升级方案摆上了单位领导的桌面,高通量传输、国产自主可控、高可靠性……技术优势明显,方案通过批准装备入列,任务平台态势感知能力和信息通联技术实现大幅提升。
改造的新型装备得到专家的肯定,上级也发了“上岗证”,可谢亮却提出要将这些设备拿到重大演训活动中进行检验的建议。此时有人提醒他,装备升级攻关已经取得了骄人成果,上级也没要求检验,如果搞砸了可就不值了,谢亮却说:“练兵备战是硬碰硬的事,现在不认真,将来必然会付出更大代价。”
北纬20度的夏日,热人。海上装备狭小的舱体内,谢亮一边测试性能、一边记录数据,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烈日下,那印着一朵朵白色汗碱花的背影,定格了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最美的姿态。